开大简讯

当前位置:首页  开大简讯

学校发展院长谈:内涵建设提升学院软实力;深化改革培养工科新人才——专访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王书满

来源: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编辑:宣传统战部时间:2023-08-17浏览: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苦练内功不停歇,持续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理论创新,有效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学院专业特色,全面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坚强阵地,扎实推动新时代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高质量发展。今天,校报记者和您一起走进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专访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领航人”王书满院长。

校报记者:王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校报的采访。作为芒果18勿进2022最新免费目前规模最大的学院,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立足专业特色,服务学校发展,发展迅速,成绩显著,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

王书满: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目前在校生887人,设有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新能源设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维等专业。现有专业教师41余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双师比例达到95%20222023学年度学院教师发表论文20余篇,期中核心期刊1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项;教师参加各项大赛,均取得优秀成绩,获得“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铜奖。

学院紧跟徐州地区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岗位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交叉融合,采用先进信息化教学手段精准实施教学方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校报记者: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苦练内功,以内涵建设促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请您谈谈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和取得的成绩。

王书满:一是人才培养高质量。近年来,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在学生培养质量上多下功夫,让职业教育教学“含金量”更高。学院注重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管理。深化思想认识,坚持创新引领,积极申报专业群,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师资队伍高质量。优质师资队伍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内培外引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重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体,近年来有2人被授予“青年优秀教师”称号。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服务地方高质量。近三年来,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按下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快进键”,积极推进各学科专业与以徐工集团、宗申集团为龙头的地方行业、企业对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校报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院工作的特色与创新。

王书满: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我院与徐工集团、中清集团、淮海集团、宗申车业有限公司、天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合作,联合开设冠名班,冠名班学生总数占比学生总数50%。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为企业育人才,助推按行业发展,为徐州区域经济服务。三年共计培养冠名班学生700人次,就业于徐州各大知名制造业。我院精准对接徐州“一号产业”,深耕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执行“343”创新专业集群建设标准,力争“十四五”期间联合企业共同打造徐州市职业教育新标杆。

 


 

校报记者:新时代、新目标、新追求,针对学院 “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请您谈谈工作思路和规划。

王书满:按照徐州市“十四五”规划,积极打造“343”创新专业集群,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以“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进行自我审查,在现有师资力量、实训能力等方面均能满足企业学院建设的需求。学院具有雄厚的社会技能培训实力,每年为企业和社会培训技能人才达到1200人次。通过走访企业,深入调研,优选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江苏中清集团作为合作对象,我院依托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与中清集团强强联合,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联合修订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开始冠名班联合招生,同时在企业成立产品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在学校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依托校内现代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创校外实训基地,对接徐州“一号产业”,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建设共建、共享、开放、融合型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

校报记者:针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规划,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思考?

王书满:精准、适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技能素养,实现人生理想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对症指导,一生一策。学院从入学阶段就开始针对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开展规划指导,拟通过“对症指导,一生一策”的方式,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创造条件,多途径就业。学院不断践行促进职业人才培养环节与就业体系实现有效贯通、有机融合。让企业精神、企业技能切实融入职业教学体系,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及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多渠道就业。三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创新教育标准与范式。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下,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传统学科专业领域交叉融合,学院关注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新趋势,已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前沿元素及时纳入课程实训环节。四是促进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践互为依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自己在产业变革中的职业潜能,在技术浪潮中抓住创新创业的时代机遇,正确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学院鼓励教师成为职业规划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让教师“会讲课、懂市场、善咨询”,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化水平,进而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标。

 


 

校报记者:在教师个人成长方面,学院有什么思考?

王书满:每个教师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的发展过程。“学无止境”,教师应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练就必要的专业技能,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目标迈进。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从心里面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一定会对自己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学院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尚的师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次,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一般来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作为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这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第三,要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专家型教师要具有对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准确判断处于生成过程中的教育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

 


 

校报记者: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有什么具体举措?

王书满:一是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院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二是营造“师生融乐”的人文生态,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师生融乐”,关键是融,只有师生相融,师德师风才能对学生产生涵化作用。为此,学院从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着手,重点策划参与学校的毕业季、迎新季,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把高品质文化活动作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扩展课程思政渠道、创设情境育人课堂的契机和载体。三是抓注课堂主渠道,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我们提出学院党政负责人及教辅人员要把精力要放到课堂上,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教师共同商讨改进教学的办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通过对知识点的辨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供稿:新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

图片、资料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孟磊

审核:王书满

终审:吕甜甜